“小园地”大文章

期次:创刊70周年特刊    作者:■丁娟   查看:135

关上电脑,走出大楼,听着窗外夜行的车流声,思索着新一天的采访计划,细细推敲每一个提问环节。作为《徐州矿工报》的一名年轻记者,我渐渐乐于每天行走在采写新闻的路上。

与矿工报社结缘,最初是在矿山东路3号的报社小院里。小院藏在闹市中,与四周繁华喧嚷的街市不同,院子里总是静悄悄的。

当时我在二楼的报纸采编部实习,时任《煤海副刊》责任编辑陈颖老师就坐在我对面。有一次,陈颖老师笑着递来一张副刊版样,让我试着校对。当我校对完字句标点,兴冲冲去“交作业”时,才发现陈颖老师只改了寥寥几笔,就为散文注入了灵气、提升了立意。我钦佩不已,更坚定了向各位老师“学习取经”的决心。

后来,徐矿集团总部搬到钱塘路7号,矿工报社也从小院搬到总部办公大楼。搬新家后,大家共同定了一份“理想”,按照“内聚力量、外树形象”的定位,多报道广大职工的事,要说职工群众听得懂的话,多写一些“沾泥土”“带露珠”“冒热气”的文章。庚子年初,徐矿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风而行;盛夏时节,铁轨沿线热浪滚滚,徐矿机务人员有序作业;技能大赛现场,奋进的信心写在一张张笑脸上……在老师的带领下,我深入基层采访,捕捉珍贵瞬间,与一线人物交谈,也看到听到他们身后的徐矿“江河”,在奔流。

今年4月,服从部门安排,我接任了《煤海副刊》的责任编辑。成为一名副刊编辑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,是很大的激励。从“百花盛开”的报社邮箱中挑选契合版面定位的优质作品,或者逐字逐句用键盘打出老通讯员亲自送来的手稿,同时还要学会查重、提防抄袭,在版面语言、文字校对上下足功夫。

一次去张双楼矿采访时,一名采煤机司机笑着说,“太棒了,我登上报纸了,我得把图片拍下来给家人发过去看看。”他的认可,让我满心欢喜。

跬步至千里,小流成江海。扎根《徐州矿工报》这一小小园地,我们无畏一切淬炼,因为这是我们的理想之地,值得我们不停脚步,一路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