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的人了解的事

期次:创刊70周年特刊    作者:■赵青   查看:166

前几日,听说媒体圈几个离职的老友又回来上班了。新闻人就是这样,兜兜转转终究还是放不下。《徐州矿工报》有位前辈临近退休,唯一不舍的是兜里揣了几十年的记者证。

“三十岁前,激情看世界,冷静写文章;三十岁后,冷静看世界,激情写文章。”入行时老师的叮嘱言犹在耳。

那年,异地创业。凄风苦雨深山里,新建宿舍楼一座,不南不北。我问这楼怎么这样奇怪,项目部经理沉吟良久说,楼正对徐州的方向。

那年,凌晨4点。大黄山矿工人村酸腐作呕的公厕里,一位老人正徒手搬运秽物。他已经坚持了18年,为此还摔断过一根肋骨。他叫吴立品,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、百名感动中国的矿工之一。那年,一名普通矿工为“中国梦”代言。他是飞人李海平,也是“感动中国的矿工”:长期坚持马拉松,30年相当于绕赤道6圈半。报道引来湖南卫视摄制组,为他拍摄“奔跑中国梦”的公益宣传片上星轮播。

那年,汶川地震。徐矿总医院作为省里唯一一家企业医院接收30多名伤员。矿总的大夫把一名学校被毁的贫困孩子留在徐州上学,并默默资助三年。

今年,还是这群白大褂,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。杜永亮义无反顾踏上首批赴武汉的列车。

今年,交通阻断,张双楼矿普通工人沈建忠7小时骑行50多公里上岗。他说一辈子没缺过勤,快退休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。

今年,“一带一路”孟巴项目部,吴兵红听闻母亲去世,向2800公里外家的方向磕下三个头,临风泪数行。徐矿261名工人连续奋战近9个月,保障了孟加拉国能源“生命线”,书写了中国荣耀。

这些时刻,我在,我们都在,记录,见证。省长来视察,带着笔记本电脑在返程途中写稿;一人负责一个版甚至两个版,扛着相机,策划、采写、编辑、照相一个人全包;零下5℃蹲在门槛上和棚户区90多岁的老工人拉家常,捧着老阿婆的粥,一声丫头让人从头暖到脚。

读过的书,写过的字,走过的路,会逐渐积累在气质里,变成永久的财富。

“走过平湖烟雨,岁月山河,那些历尽劫数,尝遍百味的人,会更加生动而干净。”这一行,看尽世间百态,苦乐离合,进而眼中有星辰,胸中有大海。格局、品质、宽容,可游戏而守底线,可温润而守风骨,这就是职业赋予的财富。